新生兒聽力篩檢簡介
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家庭歡樂的泉源,若家裡有先天聽障的孩子,不僅會影響其未來言語及語言發展,也會帶給家庭、社會無比沉重的負擔。新生兒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障之發生率約為 1 ~ 2 /1,000,如果加上輕度及單側性聽障,則發生率高達 3 ~ 5 /1,000,比絕大多數現有常規新生兒篩檢項目的發生機率(如先天甲狀腺低能症1/3,000 ~ 4,000)還多。剛出生之嬰兒,其週邊的耳蝸雖已發育完整,但大腦聽覺中樞是在出生後,不斷受外界環境的聲音刺激,才得以發育完成。亦即表示,三歲以後人腦的可塑性逐漸變差,大腦中原先被設計用於聽力、語言的細胞轉變成其他用途,此時要再讓它恢復原有的聽語功能,就相當困難。
在1990年代以前,受限於使用聽性腦幹反應 (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,ABR)作為聽力篩檢工具時,需花費相當長的篩檢時間,在人力與物力不足的情況下,僅能選擇性篩檢具聽力損失高危險因子的新生兒。但研究實證顯示,僅對高危險群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檢,只能檢出約一半的先天性聽損,以至於當時先天性聽損的平均確診年齡延遲至二到三歲,影響先天性聽損兒童日後聽覺、語言、甚至學業等各項發展。
自二十世紀耳聲傳射(otoacousitc emission,OAE)儀器問世,它提供比 ABR更為快速的篩檢效率,因此耳科聽力學界進入推動全面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新紀元。加上聽能輔具的新科技及完善的聽能復健,使得藉由早期療育的介入,讓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獲得良好的成效。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顯示:聽障之嬰兒,若能於六個月大以前予以診斷治療,將來可以達到正常之語言和其他身心發展。但若遲至六個月後才予以診斷,將會造成語言和社交技巧上的明顯遲緩。先天性聽障若能於三個大月前診斷,且於六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能復健,能讓嬰幼兒有正常的語言發展歷程,因此可見施行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性。
目前可以選擇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儀器有自動聽性腦幹反應(Automated ABR,aABR)和耳聲傳射(OAE)兩大類,在學理上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和耳聲傳射均有其優缺點,在技術及操作方面各有所不同,耳聲傳射(OAE)雖然操作簡易、快速,但無法篩檢聽神經病變(auditory neuropathy)及聽覺神經放電異常(auditory dyssynchrony)所造成的先天性聽損,可能因此造成篩檢之偽陰性(偽陰性率約10%)。另外因為OAE所測的是從外耳延伸到耳蝸外毛細胞的周邊聽覺系統,較易受新生兒外耳道胎脂及其他因素而影響其篩檢結果,導致偽陽性較高,轉介率約在6.4%~7%,而轉介率過高也易增加家長的憂慮及追蹤確診的社會成本。本篩檢計畫乃全面採用自動聽性腦幹反應(aABR)作為篩檢的工具,以降低偽陰性及偽陽性篩檢結果。
新生兒聽力篩檢推廣計畫依據「2008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 共識」內容及目前的先天性代謝疾病常規新生兒篩檢作業系統現況,規劃包含「聽篩單位」(接生院所)、「專責轉介醫院」、「公共衛生追蹤系統」、「早期療育轉介系統」及「聽力篩檢資料管理中心」等五個作業系統。「聽篩單位」負責對家長傳遞相關訊息,執行篩檢作業(aABR),同時轉介篩檢「不通過」個案至專責轉介醫院進行確認。「專責轉介醫院」負責對轉介的個案於出生三個月內執行完整的聽力學及醫學評估,確立聽損診斷後,負責個案的醫療照護追蹤,並協助轉介聽能復健單位。「公共衛生追蹤系統」負責協助追蹤所有「拒篩」、「未完成篩檢」、「未完成確認」的個案。「早期療育轉介系統」係監偵所有轉介早期療育的個案,能及時開始並持續接受療育,並於各年齡階段接受評估。「新生兒聽力篩檢資料管理中心」則負責所有資訊系統規劃,整合所有回報的資料,並監偵整體篩檢作業系統。整個篩檢作業流程的規劃導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的概念,期能將全面篩檢率達到95%以上,同時在完整追蹤系統的建制下,妥善的為「每一位」未通過篩檢的新生兒在出生三個月內確認聽損,在確認聽損一個月內完成聽能輔具的初步選配,並且轉介到療育單位,出生後六個月內開始聽語療育訓練。以期能使聽損新生兒的各項發展符合同年齡的一般兒童,能減輕家長的負擔,並降低其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輔助成本。
參考資料:臺灣新生兒聽力篩檢共識,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(2008)。
[ 財團法人預防醫學基金會
]
[
臺北市衛生局 ]
10699 台北郵政 26-624 號信箱
[
新北市衛生局 ]
電話:(02) 2703-6080 傳真:(02) 2703-
6070
[
臺北病理中心 ]
Updated on :12 Oct, 2015
[
聯合勸募協會 ]